國人不斷被吃皇糧的那些閑人被幸福、被就業(yè)、被增資、被民主、被富裕、被住房大面積,現(xiàn)在又出來一個國家發(fā)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(fā)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。他稱中華民族復興“最科學”的說法是已經完成了62%,可當遭到廣泛質疑之后,本人又說曾在2005年將復興46%的數字上報高層被認為太低,可見此數據是多么不著邊際??磥恚瑖擞帧氨粡团d”了。
從近幾年各類研究機構發(fā)布的調查報告看,沒有一個得到公眾的認可,都遭到廣泛質疑,最后那些研究者也自討沒趣,本來想了出名掛號,最后落得個“不干正事”、“干不了正事”、“不想干正事”、“沒正事可干”的評價。
遭到非議最多、時間最長的當屬CPI,弄得統(tǒng)計局威信掃地,差點被人大代表弄得下不了臺,最后的結果是,誰也不相信國家統(tǒng)計局發(fā)布的CPI數據,老百姓自己活自己的。在老百姓看來,CPI不過是官員自己不知道如何弄出來的一個數據。
前一段,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推出《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·2012》,得出的結論是:中國家庭凈總資產高出美國家庭21%;中國城市家庭總資產平均值為247.6萬元,其中包括93萬的住房資產,11.2萬的金融資產,145.7萬的其他非金融資產;農村家庭總資產平均值為37.7萬元;全國家庭資產的平均值為121.69萬元。報告還顯示,中國城市家庭自有住房擁有率為85.39%,農村家庭自有住房擁有率為94.6%,中國全國家庭自由住房擁有率為89.68%,遠高于60%的世界平均水平。不少網友對此報告進行了辛辣諷刺,表示自己的家庭總資產遠低于平均值,沒有房子,給國家“拖后腿了”;有網友對自己“被平均”、“被富?!北硎静粷M;還有網友挖苦說,“如果數據是真的,建議別搞什么社會主義了,立馬過渡到共產主義,國家立馬進入發(fā)達國家行列了?!?BR>
北京大學也不甘寂寞,8月6日,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(fā)布了《中國民生發(fā)展報告2012》。此份報告顯示,去年全國家庭現(xiàn)住房完全自有率達到84.7%(比西南財大的數據低5個百分點),全國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積是116.4平方米,人均住房面積36平方米。很多人看到這消息的第一反應就是“不敢相信”。公眾有一個共同感覺,在目前的大中城市住房是困擾很多人的一個大問題。如果仔細想一想,這個數據是真實的,也就不需要再建那么多住房了。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評論時說,家庭平均住房面積116.4平方米,很多人在知道這個調查結果后都驚呼自己“又被平均了”。對于這個數字,很多人表示難以置信,有人無奈自嘲“對不住全國人民,我又拖后腿了”。
一些研究機構為何熱衷于發(fā)布如此一些不著邊際的調查報告呢?主要原因是,各個事業(yè)單位也在搞績效考核,為了證明自己沒有“白吃飯”,總得拿出一點東西出來,而炮制這樣的報告極為簡單,弄幾個指標出來,隨便調查一下就得出結論。特別是這個結論還可以達到討好上級的目的,領導覺得低了就調高,最后在績效考評中得個高分,維持自己的高待遇。國家發(fā)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(fā)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倒也說了一句真話,曾在2005年將復興46%的數字上報高層被認為太低,今年他們就不敢上報了。實際上,楊宜勇端的是發(fā)改委的飯碗,他的數據再科學,也得讓發(fā)改委面子上過得去,否則他的飯碗不保。還記得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何平吧,正當絕大多數人質疑人社部“延遲退休”建議時,他站出來說話了,建議不論男女都到65歲退休。財政部也有這樣的專家,正當公眾要求“按家庭計征個稅”時,財政部科研所副所長劉尚希公開表示反對,說是“我國按家庭計征個稅不可行 ?!彼^不可行,不過是計稅復雜一點,稅務官麻煩一點。為了方便自己,就反對一項利國利民的建議,可見這些專家在干什么、又是怎么研究的。
同樣道理,發(fā)改委專家楊宜勇的中華民族復興完成62%,雖然自稱“最科學”,可是公眾給以“最不科學”的結論。為何?一是中華民族復興本來是一個偽命題,要將中華民族恢復到中國歷史上的那個朝代?大漢?大唐?大元?連楊宜勇自己都承認,民族復興是不存在的,既然不存在,還搞什么“科學指標”?二是“復興”是不可能量化的??茖W技術發(fā)展到現(xiàn)在,誰也沒有辦法對此進行量化?!熬拖駣W運會,不僅是自己跑,還要看你跟別人怎么賽跑。‘偉大復興’不是你自己和以前比提高多少速度,關鍵是你和別人比。”楊宜勇也坦陳有些指標難以量化,比如民主政治,最后只能選擇可以量化和在國際上找得到參照數據的指標。不能量化而硬是量化,除了蒙人還有什么意義?
從上述眾多指標看,發(fā)布這些數據的機構都隸屬于政府部門之下,所謂研究的專家也都是端著鐵飯碗、吃著皇糧的食利階層,與附屬于其所在的政府機構,唯長官意志是從。他們的所謂研究,不僅談不上科學,而且連起碼的真實性都沒有,他們也不可能了解民間疾苦,也不想了解民間疾苦,他們唯一要做的,是滿足某些官員制造政績的癖好,也為了自己有飯吃。所以,他們發(fā)布的數據不怕雷人,就怕雷官,只要上級滿意,自己就有飯吃,老百姓再有意見也拿他們沒有辦法。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一個問題,中國那么多事業(yè)單位的人員究竟在干什么,有多少人是在混飯吃,又有多少研究機構成為官員制造政績的工具。如果是這樣,中國的老百姓可就虧大方了,這一年要花多少個億兩銀子?把這些無事可干的單位撤了,把這些無事可干的人員譴散了,將用在他們身上的錢投放到改善民生、加強三農、開發(fā)西部方面,這得辦多少事?事業(yè)單位成為眾矢之的,原因也許就在這里。